修煉先天靈性大道
  大道靈修道脈,是流傳甚久的文化,塵世之中,門派也多,但總離不開所謂的天元丹法、地元丹法及人元丹法。
  天元丹法:講究的是安爐立鼎、煉鉛化汞、丹成服用,漸將凡體污濁之血氣清除,並重戒食,使病魔脫離軀殼。
  地元丹法:講究覓取天材、地寶,教人食了長生,這些材寶如千年靈芝、千年首烏、百年齋荷之類,不但千百年難得一見,而且在塵世之人體中,必須有千年靈草三種,百年花木二種覓取五種,一次服食,才能長生。
  人元丹法:講究的是煉養陰陽、返本還原、性命雙修、了性了命為要訣。亦稱內金丹法。
  依據中國的靈性修持,擇其大要,說明如后:
  一、大道修持以清靜法為重、栽接法輔之,大道靈修是以「中」脈攝受三三歸一,守中抱一為心法,聚集靈修自身先天領受之經法,修煉靈性,此乃天元、地元、人元所傳承之寰宇之道統。三黃五帝、太上道祖乃是此脈之父。
  二、文始脈:又稱尹真人派,由秦關令尹喜所修持,後傳麻衣李和、李傳陳博、陳傳少龍
、少龍傳張三丰。這一脈主張直修虛無大道,以無為懾有為,頓超直入,了性了命。
  三、少陽脈:為漢王玄甫修煉,後傳鍾離雲房,雲房傳呂洞賓純陽,純陽再傳又分東、西 、南、北四派:
    1.東派:這一派是明准海陸西星所創。
    2.西派:又稱大江西派,清嘉慶年間川人李西月所創。
    3.南派:呂純陽傳劉海蟾,劉海蟾傳董凝陽,張紫陽、張傳石得之,得之傳薛道光 ,道光傳陳翠虛,翠虛傳白玉蟾,亦號稱南七真。
    4.北派:純陽傳王重陽,開北派並創立全真教,後分傳弟子七人,號稱北七真,因此又分七派:a龍門派b隨山派c南無派d遇山派e華山派f崑崙派g清靜派。
    5.三峰脈:為明朴陽子張三峰所修持。其法專以陰陽採戰為主。為世人所稱淚水丹法的主導,一般人視為旁門左道。
    6.青城派:為青城丈人所修持,以雙修為主,但與傳統南派修法不同。
  事實上,以道教而言,現今已太混雜了,已有千百派別,然道脈是秉承天地一脈而承續。
  靈性修持者剛開始練氣時,大體都能順從,惟等功夫達到某一階段後,就不能更上層樓了
。推源其故,並非他用的功夫有什麼不對,而是他的「心性修養」不能配合,以致中途滯礙不進。
  練氣講求性命雙修,在命功方面,需要鍛鍊身體強健,氣機旺盛,但沒有善良的本性、高尚的品德、超脫的胸襟、連做一個比較高等人的條件都不夠,又如何與天地相匹配?所以一個靈性修煉者,當你立定主意,從事於修煉的那時刻起,就要努力於自身品德的提高,人格的昇華,本性的淨化,遠離名利!根絕世慾,這樣不但會使自己減少煩惱,免除得失。
  靈性修持者,要煉「元神」,外煉筋、骨、皮、內煉精、氣、神。即先天之神。先天之神講究火侯要配卦爻、藥物要配觔兩、子午之水火要均勻,卯酉沐浴要防慮,真所謂差釐不成丹 ,如果功夫一落入後天,那真是處處陷阱,步步荊棘,少有成功之理,靈性修持首重順天,以天為主,用的是活子時,而非死子時。上乘法必須神氣合煉,於虛極靜篤中引出元神,元神即自性,它能導引你修煉先天無為法。無為法就是元神歸位,因為元神歸位之後,神氣自凝;神氣自凝之後,則元氣自聚;元氣自聚之後,則精氣自圓;精氣自圓之後,則元精自迴;元精自迴之後則河車自轉,此就是無為法,亦是先天之法。
  人身的血液是循環的,人身的五臟六腑是相通的,人身的體髓也是結合的,人身的精氣神 ,也是互相產生作用的,因此一個靈性修持者,在行住坐臥中,只要達到心靜如水,使精神統一,體內真氣自然運行,水火自然相融合,就能達到添精補髓,添髓神腦之功效,此乃先天強身之妙。
  道脈,它的學術領域包涵極廣,涵蓋著靈學、玄學、哲學、醫理、占驗、涉及天文、地理 、民俗文化、政治、軍事,而其道旨在於護國佑民、治邪扶正、祈安禳災、清幽拔薦、悲願之深,無以倫比。
  道言:元始天王以代道,以道成身,而後始有天地,有人皇,於以生萬物也。
  元始天尊乃元之祖,造代之根、靜而聖、動而神、統御天國,化育群品,萬彙之主,造化之原、在天為眾聖之尊,在世為萬教之主,焙化太上皇母,孕育皇天金闕玉皇上帝,天地萬物俱備,元始天尊退居逍遙殿,遂命玉皇統御寰宇、覆育蒼生。
  道,旨在奉天而行,上承歷代之統,下通萬世之變,總以尊道貴德,利物濟群為無上綱宗 ,以天人合一、與虛渾一、為全真境界,以淨化人生,渡代眾靈為究極目的,原夫大道,肇自無極太一,由一分三元,復從三元代育萬物,而生生不息,自然之妙理,因陰陽之大順,無為而無不為,無生而無不生,無有而無不有,無用而無不用,通造化之奧,包眾流之長,承天宣代,廣大悉備,利澤萬世,而致用無窮也。
  靈修者,養生之要,莫大於葆元。葆元之謂,即保存元氣而已,蓋人於受生之初,已有定分,定分之謂,即元氣是也。視之不見,求之不得,寓乎氣血之內,宰乎氣血之先,五臟之真精,皆元氣之分體,其根本所在,道經謂之丹田,難經謂之命門,內經謂之七節之旁,有小心,陰陽闢闔存乎此,呼吸出入系乎此。無火而令百體皆溫,無水而令五臟皆潤,所謂元陽真陰 ,亦即一化為二者也。天地之元陽,深藏地中,其現於外,與四時相流行者,浮陽也,人之元陽,藏之腎中,布於周身者,亦浮陽也。浮陽可藥之汗之,以為發洩,而元陽則不可使之妄動 ,太極圖中間之白圈,即元陽之本位。其分陰分陽,皆於白圈以外,而為分判之,故曰元陽者 ,元氣之所蘊也,元氣者,祖氣之所賦也,由是可悟 炁胞所育。
  天地人皆一貫相通。養生保身者,必注重於節嗜慾,減勞傷,省思慮,而化數弭劫者,亦必力功行,合眾志,融氣靈,以此三者,修煉者努力而為,持久無懈,則其身之所在,靈光圓朗,必可化挽一切。使為太平者可以太平,為安樂者可以安樂,所謂人定勝天,惟盡人以合天,乃有自然之感應,天然之貫通,而龍馬精神,自臻康衢之境矣,有志者盍興乎來。
  靈修者,固精養氣凝神,保合太和,順以馭,緩以行,窄以通,扣以走,疾疾得法,因而不用,勤而不勤,如水之綿綿,往來不息,外積陰功,內持苦行,此雙修之法也,蓋人在母腹時,魂尚未有,爾時元精、元氣、元神、俱是先天,精不注於腎臟,氣不入於口鼻,神不在於眼目,元精遍佈全身,猶不失為半真,自成人後,腎中之精,因七情六慾,感動不已,遂乃下流而耗,半真之體遂失,其失也順,其還也逆,故道之秘訣,無非煉精化氣,煉氣化神,煉神還虛,煉虛合漠,以復其本來而已矣,而其妙用,全在行所無事,無助無忘,乃能合德,無忘即綿綿若存之意,無助即用之不勤之義,有志斯道者,其身體力行也可。
  心為修養之本,論後天氣質,是一身之主宰,溯先天炁化,是性靈之源泉,五官四肢之運用,系乎一心,心有所主,則動靜行止,攸往咸宜,應事處世,罔弗得常,行於外者之善行,皆蘊於內者之德性,德為心之所得,性為心之所涵,足乎己無待於外,德之所蓄,即性善之所賦,天命之所寄,涵性通命,以凝乎靈,於以見達上澈下,胥屬一心之妙用,故曰河車所通,心君是守,而水輪一天,為萬有之所主也,以五行考之,心屬火,實則先天真諦,心為水輪,由近世科學血液循環之說,亦足參證,必明乎是,始悟炁輪心始之義,以窺先天之真原,存養所以力修,力修所以弘道,以期度人而化生,此古今之通理,亦天人之至義,欲明道諦,先正其心,心之正者,養以正之也,心得乎養,可以復性,可以凝靈,性靈洞澈,一心寂然,是靜之為體也。
  因事而感,一心炯然,是動之為用也,靜以得中,炁之凝也,動以體和,氣之運也,炁氣融和,可以明天人貫通之極致,可以見率性受命之功用,無非一心為之樞紐耳。天命謂性,率性修煉;中古以降,闡揚道諦,授受淵源,系乎心傳,以心為本,本乎道生,故守中者,守此心耳,精一者,一此心耳,參禪者,參此心耳,博愛者,中心為宗,淨心是尚,靈修之基礎,莫不系乎一心,一心能虛,方能運用,運用自然,自然化生,逆來順受,養心之要,安分自守 ,正心之源,貞乎不貳,返乎赤子,始可謂善養其心,能正其心者矣,溯自 炁孕成水,分水成性,性定則明。
  明則誠,誠則通,通則一;一則貞,貞以啟元,天地之悠久,至誠之不息,陰陽之奧蘊,五行之精英,其賦受之最全者,惟人而已。全受全歸,是謂天職。欲求全歸之宏用,先明全受之有自,知乎所自,即知所止,止於何所,止於吾心,心焉不穢,炁以聚神,始可萬紀而不磨,修齊治平之序,始於一身,一身所主,主於此心,心之所至,即氣之所至,亦即志趣之所向,靈修之階梯。
  修養之要,首在於坐,坐之樞機,有中下上,悟其精密,可知究竟,習於形者,質體之坐也,鍊乎心者,氣體之坐也,息乎窔者,運行之坐也,空乎相者,靈性之坐也,不有形習,何以資於煆煉,不有心煉,何以充乎靈。惟賴一心為達上澈下之樞機,上可達窔息之奧妙,下可資形習之悟證,心本至虛,又屬靜地,運用無方,以應虛實,由虛而實,火之濟於水也,由實而虛,水之化於火也,水火之功,妙運弗已,水火相濟,以為主樞,能臻斯境,自可免真水不制,容火奪主之失已。
  心之所主,主乎靜息,故自心為息,是真息也,然先息在炁,後息在心,炁之不凝,心何以固,心之不固,息何以靜,後息不靜,先息不運,息之不運,兩脈不通,通於自然,方可免入歧途,必參澈形竅心窔之妙用,益見形坐心坐之邃密工夫矣。修煉之本,惟在煉心,心何以煉,至虛可以進功,寡欲可以除穢,煉無而有,所以運生生之氣,煉實返虛,所以系不息之仁 ,能系不息之仁,可與天地同其德,能運生生之氣,可以萬物通其機。
  揆其存養之功,不外於心之所安,以復乎性,除心之私慾,以制乎情,無欲而安,則氣乎而心正,以道守心,以守範身,然後大道之體用,方能備乎一身之中矣,故心外無道,道外無心,天地無心,即以人之心其所心者,為天地之心耳,世間學問,心學是宗,修人功養,心攻為本,惟是方寸之間,本來乎如止水,然拍之則激,提之則波,風過而紋起,月印是影,出入無時,莫知其鄉,是其如何養存,如何悟證,雖瞬息之間,亦未容疏略;不明省察之功,放無底止,蔽而不知,賓主顛倒,是非混淆,惟修於是,必悟勵進之法程,可得修心之主旨,修心之旨,重乎存心,存心者求其放心也,心之放者,氣之不凝也,氣不凝則炁不運,氣何以凝,凝於平淡,平淡之養,包羅宏富,澹泊所以明志,寧靜所以致遠,不為榮辱所驚,不為順逆所惑,虛心實腹,無住而生,一氣運用有象,真息通貫無形,所謂潛修得得,真旨自知,藏往而來,隨吾心轉,可見度不自度,度自吾心,蓋可深長思也。
  靈修入門,必先皈依,領受三寶(無字真經、合同手印、先天口訣),對天、對地、對人發出善心宏願,以渡化三曹為己任,代天宣化,還丹圓滿後,留形在世。萬古流芳。參禪性理 ;即力行靜功,煉到真靜無欲境界,即可應物接命。命功之節序有九。一曰築基,二曰得藥,三曰結丹,四曰煉己,五曰還丹,六曰溫養,七曰脫胎,八曰得玄珠,九曰赴瑤池,而其發明九節工夫,理正法正道正,寶殿脈門,自然歸根。三年火侯口訣,末備書於竹帛,非經仙佛聖真師承指點,授爾天機,指爾丹法,力行而為,果能純善真靜,可以應物行道,必命真師指爾口訣,勢力為爾丹緣,靈性智慧,自然生生不息。
  金丹,無形無象,非色非空,然雖無形而能生有形,無象而能生實象,非色而能生妙色,非空而欲是真空,本於先天藏於後天,為性命之根,仙佛之種,聖賢之基,知而修,可以脫生死,出造化,超凡入聖,不生不滅,是故靈修者,須明爐火之真意,將一切燒煉丹藥,為人體污穢,掃除淨盡,從身心性命上,細心鑽求,設立乾坤鼎,採得烏兔藥物,運三昧真火,燒煉至寶,身外有身,形神俱妙,與道合真,無形中生有形,無象中生有象,聚則成形,散則化氣 ,有即是無,無即是有,有無不立,與虛空同體。
  所謂金丹者,金取其堅剛不壞之義,丹取其圓成無虧之義,堅剛圓成,故名金丹。即本來先天真一之靈寶,一名先天真一之氣、一名生物之祖氣、一名先天之靈根、一名元始寶珠。
  大道靈修乃以元始為尊,實行性命雙修,真靈歸一,道德至上,理合天機,全洩無隱,至公至大,自然法則,玄妙常存、寰宇奧理,皆歸統合,不分彼此,靈性修煉,同位同歸,進位修昇。恢復天地未形成前之元始本體。所謂:『與道合真』,惟道為身之終極境域。修煉之法門以和合自然,成就太和、翕聚天地陰陽精華、成就金液還丹、以正定天元,斡旋造化,福祐天地人物為立功。以返本還元為真常。至於治大國,視作如烹小鮮;至於教門之中、符、籙、科、醮,乃有為法之餘緒。
  語云:「人身難得,中土難生,大道難聞,明師難逢。」今者人身既得,中土已生,大道亦聞,倘專心誠意修煉探訪,祇要低心下氣,不恥下問,亦不難尋覓明師。此四大巧合,若已齊備,有名利者,自應心存憐憫悲心,用仁愛慈心渡化眾生靈,此乃靈修者所行的大慈大悲之宏願,無名利者,即當摒棄一切俗務,把心死去,戮力精進,飛昇上朝金闕,亦指日而待矣!

靈修者避免魔試之法則:

(一)急功急成,急則魔即著之。

()平實用功,依師得訣修持,如異想天開,或生天外之奇想,魔即著之。

()一知半解,盲修瞎煉。或即依師,受訣不全,自是自能,魔即著之。

(四)心不虛直,受法不誠,修而不果,行而不毅,疑三疑四,魔即著之。

()於友群中,端為攬籠爭妍,求自高於人,魔即著之。

()裝模作樣,希人另眼相看,魔即著之。

()求現實眼前之利益,魔即著之。

()口角春風,說多修少,證少說多,魔即著之。

()嫉人先得,怨己未遇,魔即著之。

()自炫德業之高,魔即著之。

(十一)已無實修,謾論高低,喜湊熱鬧,魔即著之。
(十二)逃避境遇,諉言修行,魔即著之。

(十三)非聖言而謗人貶人,魔即著之。

(十四)濫用法力神通,貪圖方便,魔即著之。

(十五)貪著靈應,不知返本,魔即著之。

(十六)慕戀種種出神光景,魔即著之。

(十七)貪吃、貪飲、貪得、苟便,魔即著之。
(十八)無師摃高,或師門自矜,或濫投多師,或依師自懶,魔即著之。
(十九)慢其所師,輕己所修,或逞能同輩,魔即著之。
(二十)於靜中所見,起善心、怖心、懥心、慢心,魔即著之。
(二十一)佔便宜,貪小惠,爭上風,魔即著之。
(二十二)講究服飾飲食,或好聲、色、犬、馬,魔即著之。
(二十三)偏好嗜食,與人不便,自處不安,魔即著之。
(二十四)口是心非,言行分歧,魔即著之。
(二十五)一切渴入、濁境,如與世俗人相混斯習,仿效其行,魔即著之。
  總須遠離一切魔道,便是正道。師尋徒易,徒尋師難,凡修煉者,敬師禮義。低心受教。事事遵依。逆來順受,順考莫貪 。苦志堅心,自然明師真訣無形師傳達,有形師授業。不然者枉遇良辰,真訣不聞,不能真修實煉,祇得修持旁門,來生鴻福而已。
訪師辨明師與名師之別:
(一)明師者:1.知書達禮2.不圖享受、素衣疏食3.非自了漢,度盡眾生靈方上昇4.不誇燿5.道業未中斷,且有印證6.課徒嚴肅7.不藏私。

()名師者:1.貪圖供養2.自命不凡,以仙佛自居3.好大喜功4.製造聲勢5.貪財貪色6.道貌岸然7.誤人誤己。欲辨認師訣之真偽,必效前人取古仙佛經典,與全部周易印證,是真師必有真解。

 

大道濟世壇  地址:55153南投縣名間鄉出林虎路一段581巷2號  電話:(049)2736657  傳真:(049)2319741


大道各分壇 我要留言  Emai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