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者必須相應入我我入,具足一切諸仙佛的功德於吾身,彼此平等,無二分別。遵守道法不作諸惡;奉行一切之善,廣修一切善法,以利益眾生靈。 |
現在修道的法門,依一般而言,是八萬四千法門,其實應該已經有了十二萬六千八百多種法門;每一種法門,以大道修煉的出世心法來說,勤奮不懈,立下功夫修煉都能瞭解,久而久之,就會體會到大道的境界,是深奧微妙而不可測,宛如海底撈針,甚深難得。我們是必須俱備「隱藏」、「密法」、「顯性」的自在修行,唯有用智慧的根器存在諸眾靈子,證得真理。 |
大道靈子自身所居的法性(諸法的本性,也就是實相、真如、法界、涅槃的意思),修煉到上天果位(就是不求神聖仙佛而來渡化眾生,且俱備大慈大悲、德化宇宙的大法身之生性),真實的心,先以真道(報身:修福慧功德圓滿時,所顯現的自受內證法樂之身。法相:又名自性身,所證的真如法性)來達到真正的我。 |
凡夫執著五蘊: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茲簡述如下: |
「色」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,變礙為意,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假合所造。 |
「受」就是感受,領納為義,其中包括苦、樂、捨三受。 |
「想」就是想像,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,取種種相,作種種想。 |
「行」就是行為,或造作,由意念而行動,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。 |
「識」就是了別的意思,由識神去辨別,所緣所對的境界。 |
在上述五蘊中,前一種屬於物質,後四種屬於精神,及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之身為我,其實那是妄我,要具有八大自在的我,能示一身為多身,示一塵身滿大千世界,大身輕舉遠到,現無量類常居一土,諸根互用,得一切法如無如現,身遍諸處猶如虛空,才是真我。 |
不假叫作真,不變叫做性,此真此性,及吾人本具的清淨心體:離惡行的過失,斷煩惱的垢染,叫做清淨;是障盡解脫的離垢清淨,超諸善惡無對待的清淨,這是性淨解脫的自性清淨。清靜心是無礙的信念,無垢的淨心,不雜煩惱的心,永遠真實,不變的道理。聖者:智慧最卓越,能力最高強,見道以上斷惑證理的人。所見的真實理性,亦即內證的離言法性,離諸虛妄,故云真,其理永恆不變。故云諦,真如常在,明白真如實相的智慧,從寧靜的腦海中顯示真理的字句,從靜靈中傳出的言語、詩詞、歌頌,真正究竟的覺路。 |
真如是說法界相性真實本來的面目,恆常不變不異、不生不滅、不增不減、不垢不淨,即是無為法:亦即是一切眾生靈的自性清淨心,亦稱「本性」,法身如來藏,實相、法界、法性,圓成實性等,『及一切諸法,從本已來離言。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,畢竟平等,無有變異,不可以破壞,只是一心而言』。 |
能夠觀察無相的道理,而破除妄惑的禪定,離於造作,本自無為,一切體性,因緣而起,起生滅之相,而薰無明,生起淨化的作用,真心向道是屬於本有的,無攀緣的,無分別的、無變的、非善非惡的,超然於境界之外的,當吾人於無念而又非睡著時,便是這一種心現前。 |
「無為法」是無因緣造作的法理,必是具有: |
擇滅無為:用真智選擇道法,修成不生不滅之果,證無為之境界。 |
非擇滅無為:凡是無能生之因緣,或有因而缺緣,則畢竟不生,合於無為宗旨。 |
虛空無為:遍一切處,既是虛空,自然無生滅變化。自心清淨,先從假入空,次從空入假,後乃雙離空假,為出生間禪。若於一法,圓觀空假中之諦:空是說空無自體;假是說但有緣生假相,中是說諸法非空非假亦假,即空即假即中,非一非異,是名 出世上上禪。 |
不動滅無為:生於色界的最高處,沒有眼耳鼻舌身的識神,亦無喜受,僅有捨受,與意識相應,無雲、福生、廣果、無想、無煩、善見、善現、色究竟。 |
想受滅無為:生於無色界非想天,入滅盡定想受俱滅,名想受滅無為。 |
真如無為:真實不虛,如常不變,恆常持之不變不異、不生不滅、不增不減、不垢不淨、真如法性,離於造作,本自無為。 |
無字真經、無字真言,是神通乘,通靈乘,自性靈通乘,超法性通乘,法身性的三業幽微奧妙,不是等覺上天具足慧根不能知曉,是一種神聖的無字經典及語言。 |
所謂「三業」是指: |
身業: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酗酒。口業:惡口、兩舌、綺語、妄語。意業:貪、瞋、痴。 |
善業:良善的行為造作。惡業:惡劣的行為造作。無記業:是非善非惡無可記別的。 |
漏業:有煩惱的,可召感分段的果報,乃凡夫的作業。無漏業:無煩惱,可召感方便有餘土的果報,乃二乘人的作為。非漏業:大道門生修持的可召感實報土的果報,乃上天的作業。 |
罪業:造了罪業,將會墮落到三惡道中去受苦。福業:造了福德之業,將來就會召感人天的福報,享受世界的福樂。不動業: 是你所修的禪定,如修四禪定,將來就會生到色界天去。如修四無色定,將來就會生到無色界天去,在色無色界天中,享受禪定之樂,不為外境所動,故名不動業。 |
靈光是指人人本有的靈靈昭昭常放光明竅門,是開啟靈覺的覺路〈正覺的道路〉稱之為「竅門」,必須具備先天的慧根,靈驗及感應的能力,以正慧來洞悉事理與自己的心性,走向修行的道路。真理的方法,在諸法體空,袪除貪、瞋、痴。慢:驕慢。無明:不明白道理亦是愚痴。見:分別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的邪見纏縛身心。疑:孤疑不信,對真理懷著猶豫不決的見解,此需善調身息以攝亂心,隨呼吸之長短,入時知入,出時知出,長短冷暖,皆悉知之。息心靜慮,心安明淨,毫無波動,觀心分明,知「五陰」: |
色:指一切有緣和佔有空間的物質。色又可分內色~眼耳鼻舌身之根。外色~色聲香味觸之五境。顯色~我們常見的各種 顏色,如青、黃、赤、粉紅、白。表色~有情眾生色身之各種動作,如取捨伸屈等。形色~物體的形狀如長短方圓等。
受:人類的感官與外界接觸時所產生的感受。色有三種即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。
想:想像。
行:身口意的造作。
識:對於境的了別之虛妄,破四顛倒,乃指凡夫的「四倒」為:常顛倒:無常認為有常。樂顛倒:以苦當作樂。淨顛倒: 以不淨為淨。我顛倒:無我認為有我。 及指中乘修持的「四倒」為: |
常顛倒:對象不生不滅之常而計無常。 |
無樂顛倒:於不生不滅之樂而計無樂。 |
無我顛倒:於不生不滅之我而計無私。 |
無淨顛倒:於不生不滅之淨而計無淨。 |
以及我等十六種知識與見解為:【1我。2眾生。3壽者。4命者。5生者。6養育。7眾數。8人。9作者。10作者。11起者。12使者。13受者。14使受者。15知者。16見者。】 |
再轉入返照,能觀於心知,能觀於是虛妄無實,唯心無所依,妄念不起,不住不著。然清靜以真理的正智和悟解「八功德水」想: 1澄淨:水澄清潔淨,沒有污穢。2清冷:很清淨清涼,沒有昏濁煩惱。3甘美:水的味道富有甜味。4輕輮:水的性質,輕淨輮柔。 5潤澤:滋潤滑澤,有益身心。6安和:安寧和平,沐浴其中,安穩舒適。7除患:喝了這種水,不但可以 止渴,還可以去餓。8增益:一喝了水,或者在所中沐浴,可以增長人們的善根。 |
還有日想、水想、地想、樹想、總觀想、花座想、像想、遍觀一切色身想、觀準提佛母真實色身相、觀耶穌基督色身相、觀聖母瑪利亞色身相、觀穆罕默德色身相、觀瑤池金母色身相、觀鴻鈞老祖色身相、觀天德色身相、觀地母色身相、觀三清〈太上老君、靈寶天尊、元始天尊〉色身相、觀太上皇母色身相、觀無始天王色身相、普觀想、雜觀想、上輩生想、中輩生想、下輩生想(所謂觀想:就是用靜心來傳心法)。 |
唯大道修煉是用心光向心中看,向心中照,是一種「修慧的」方法,利益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,聲聞疾苦而去垂救;所以,心是無形的精神作用,不能被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思(思:佛曰「末那識」;思是有著我癡、我見、我愛、我慢跟者,故我執的我見很深,許多煩惱便是這「末那識」的執著)、藏(藏:佛曰「阿賴耶」,藏字有三義,即能藏、所藏、執藏。能藏是一切法的善惡種子;所藏為前七識薰習的雜染法,所謂觀想就是用靜心來傳心法所覆藏;執藏為思藏所執為自內我,又作無沒,及含藏諸法種子而不沒失)此「八識」而迷失自性。 |
心為萬法之本,能生一切諸法。修行人依心而起,故曰:「心地」。所以萬法都是從心中生出來,心中虔誠連續不絕的意念,遠離一切言說文字妄想,悟證自己本性叫做心通。心性皎潔如月,慈想心所發出來的光,不立文字,不依言語,只以心傳心,以先天大道心印眾生靈證不二相。修心定體,智是用體,體用雙全叫做心智;離一外切在的影響,而住於心,心與靈相印證。 |
遍行:是指心所遍於善、惡、無記三性,遍於三界九地,遍於有漏無漏,出世間遍於八識心王相應,遍行心所有五處:1觸(觸感)。2作意(集中注意令人警覺)。3受(人類感官與外界接觸時,所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)。4想(於善惡憎愛等境外作想像)。5思(思想上的迷惑錯誤)。 |
別境:是指各別不同的境界,有五種:1欲(能引起人們貪愛的心)。2勝解(殊勝的知解)。3念(思念)。4定(心定於一境而不散亂)。5慧(確知諸法真相的智慧)。 |
善:是指百法中的所有法,起此念則今世、他世皆受其益,故「為善」有十一種:1信(對所聞的法生起信仰)。2精進(努力向上向善)。3慚(自己反省,羞恥自己罪過的精神作用)。4愧(自己受人譏評,而止惡)。5無貪(心無貪欲)。6無瞋(心無惱怒)。7無痴(心無愚痴)。8輕安(輕鬆安祥)。9不放逸(心思不任性妄為)。10行捨(修行人應捨棄我相和法相,亦即行一步捨一步的修善)。11不害(不害人)。 |
煩惱:是指能擾亂眾生靈身心,令使心煩意亂的「見思惑」有十一種:1貪(多求無厭的意思)。2瞋(惱怒打罵傷害別人)。3癡(不明事理)。4慢(驕傲,自高自大)。5疑(狐疑不信)。6惡見(惡劣的見解)。7我見(執取五蘊根身)。8邊見(執取常斷,有見是偏於有的邪見;無見是偏於無的邪見)。9邪見(謗無因果,壞諸善事)。10見取見(執持成見,非果計後)。11戒禁取見(執持不正戒,非因計因)。 |
隨煩惱:是指隨逐六根煩惱而起的煩惱。忿(心裡不平)、恨(心理怨恨)、覆(隱藏自己的罪過)、惱(對他人發火)、嫉(妒忌他人)、慳(捨不得財物,氣量小)、言狂(欺騙他人)、諂(趨奉他人)、害(傷害他人)、憍(驕傲自大),此係染和而起的煩惱。1無慚(不自慚身心對不起自己)。2無愧(不自羞愧,對不住他人);無慚、無愧此二種,因其遍於所有惡性之心,凡作惡事皆有此二心。1掉舉(心思浮動)。2惛沉(心思糊塗)。3不信(不信善法)。4懈怠(懶散無進取心)。5放逸(任性妄為)。6失念(失去正念)。7散亂(心不專一)。8不正知(知識和見解不正);以上八種煩惱,是隨逐六種根本煩惱,而生起的枝末煩惱,性質沈重。 |
不定:心神沒有定性。睡眠(一種使心靈闇昧的精神作用)。惡作(惡毒的作為)。尋(尋求各種的事理是一種粗的動心)。伺(伺察各種的事理是一種細的動心)。 |
色法:指一切有形的物質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所攝色)。色~指一切有形象和佔有空間的物質,色可分為內色:是指眼耳鼻舌之五根;外色:是指色聲香味觸五境;顯色:是指我們常見的顏色;表色:是指有情眾生,色身的各種造作,形色是指物體的形狀。 |
不相應行法:萬法都是從心中生出來的,故稱心王,亦稱心所。因非如心的無形,亦不如色法之有形,與這三法皆為互不相應,而是宇宙萬有變化的幻象,故名不相應法,共有以下二十四法:得、命根、眾同分、異生性、無想定、滅畫定、無想報、名身、具身、文身、生、住、老、無常、流轉、定異、相應、勢速、次策、時、方、數、和合性、不知合性。 |
無為法:虛空無為、擇滅無為、非擇滅無為、不動滅無為、想受滅無為、真如無為。 |
大道修煉的靈子必先修心存虔誠、永續不絕、潔淨如珠、靈明不眛、皎潔如月、遠離一切世間思維的言說、文字妄想、悟證自己的本性。以心傳心、以道印心、定眾靈心、證不二相。大道本體為自體寬廣、周圍遍滿多、勝、妙,不可思議的宇宙。靈子們應俱備善知法義、能廣宣說、處眾無畏、無斷辯才、巧方便說、法隨法行、威儀具足、勇猛精進、身心無倦、成就忍力、堅定信心、種性清淨、恭敬三寶、深慧嚴身、堪忍無懈怠、遵守戒律、清淨無缺、忍辱、不慳吝、勇健、堅願行。深信因果、生重慚愧、生大佈畏、發露懺悔、斷相續心、發求取證覺成道的心、斷惡修善、守護正法、念十方行、觀罪性空、並行發心普被、難行苦行、一向為他、隨形六道、隨逐眾生、大悲深重、隱勝彰劣、隱實施權、示滅令慕、悲念無盡等恩德。修行法門要以『信』為先: 1信心~心與理合。確切不移、滅一切妄想。2念心~難在無數劫中,捨深受身,此現前一念,決定不忘。3精進心~不雜日精、不退日進、進取真修。4慧心~心存行動、智慧自生。 5定心~百雜粉碎、心體湛然。6不退心~定光發明、進修無懈、深入自性。7護法心~進取功純、保持不失、與十方界、氣分相接。8迴向心~以保持修道心力,與靈光相交融。 9戒心~安住淨戒、心光常疑。10大願心~遍遊十方、化導眾生,隨其所願悉得滿足。 |
具足與一切眾生樂,曰慈心。拔一切眾生苦,曰悲心。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,深生歡喜,曰喜心;以上三心,捨之而不執著,或怨親平等,不起愛憎,曰捨心。因此,「四心」善緣無量眾生,引生無量之福,乃為無量心(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)、明光心、焰慧心、大勝心、現前心、無生心、不思議心、慧光心、受住心等。 |
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(佛曰智覺處非處智力),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(佛曰:知三世業報智力),能知各種禪定及解脫三昧等的智慧力(佛曰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),能知眾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(佛曰智諸根 勝劣智力),能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的智力(佛曰知種種解智力),能知眾生一切眾生境界不同的智力(佛曰知種種界智力),能普知一切眾生的智力(佛曰知一切至所道智力),能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祿,而無障礙的智力(佛曰知天眼無不疑智力),知眾生宿命及知無漏不生不滅的智力(佛曰知宿命無漏智力),於一切妄惑餘氣,永斷不生,能如實知的智力(佛曰知永斷習氣智力)。 |
諸靈子修行自在,一切依歸悉能善說授記之言說、悉能隨順眾生之善念使其意滿、悉能知千古累世一切諸仙佛與其所化一切眾生之體性本俱平等、悉能知世法及諸仙佛之法性無差別、一切依歸悉能知諸仙佛所有知善根同一善根、悉能觀察一切諸法演說其義、悉能具足來去今諸仙佛之慧力、悉能知一切之剎那、悉能知一切仙佛之語;以上皆能決定無二。咸信先知者、 預言者,所具有的潛在優異功能,充分發揮得淋漓盡致,亦是同等。 |
一五蘊魔(為眾惡之淵藪): |
色: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,變礙為義,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。 |
受:就是感受,領納為義,其中包括苦、樂、捨。 |
想:就是想像,於善惡憎等境界中,取種種相,作種種想。 |
行:就是行為或製造作為,由意念而行動,去製造作為種種的善惡業。 |
識:就是了別的意思,由識神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。 |
二煩惱魔:能迷惑事理。是指貪瞋痴等習氣能惱害其心。 |
三業魔:能障蔽正道所作種種罪惡,而生今生的種種障礙,如所作為不如意。 |
四心魔:我慢之心,能障蔽中道。 |
五死魔:人的壽命有限,妨礙修道。 |
六天魔:欲界第六天主,能障害人的善事。 |
七善根魔:執著自身所得的善根,不求進步。 |
八三昧魔:即禪定,耽者於自身所得的禪定,不求昇進。 |
九正覺智魔:於正覺起智執著,障蔽正道。 |
十善知識魔:慳吝於法,不能開導人。 以上十種,都能障蔽正道,妨害慧命,故稱為「魔」。 |
在修行中,要斬斷「十種障礙」,而證十種真實如下: |
一斬斷異生性障礙,證適行真實修行。
二斬斷邪行障礙,證最勝真實修行。
三斬斷暗能鈍障礙,證勝法真實修行。
四斬斷細惑現行障礙,證無攝受真實修行。
五斬斷下乘涅槃障礙,證無別真實修行。
六斬斷粗相現行障礙,證無染清淨真實修行。
七斬斷細相現行障礙,證法無別真實修行。
八斬斷無相加行障礙,證不增滅真實修行。
九斬斷不欲行障礙,證智自在所依真實修行。
十斬斷法未自在障礙,證業自在所依真實修行。
|
在修行中,「忍」是心住於真理,而不動搖的主要支柱: |
音聲忍:就樹木之音聲,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。 |
順忍:心柔智順,於實相的道理不乖角。 |
無生忍:安住於無生的法理,而不動心。 |
如幻忍:了達諸法,皆依因緣而生,猶如幻化之性,本來空寂而信忍。 |
如焰忍:了達一切境界,悉如陽焰之本性空寂而信忍。 |
如夢忍:了達一切妄心,猶如夢境之無真實而信忍。 |
如嚮忍:了達一切世間之言語音聲,皆依因緣和合而生,猶如谷嚮之無真實而信忍。 |
如影忍:了達色身依五蘊的積集而成,無有本體猶如影而信忍。 |
如化忍:了達世間諸法無而忽有,有而還無,體無真實,如化事而信忍。 |
如空忍:了達世間出世種種之諸法,悉如虛空之無色相而信忍。 |
世間是時間和空間之謂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時間,叫做世。指出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南、東北、西南、西北、上、下等十方的空間,叫做間。所謂世間,也就是宇宙的意思,不光指森羅萬象的大地為世間,而是宇宙和人生,統稱為世間。眾生所依靠的宇宙國土,叫做器世間;眾生由迷惑造業,所感覺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,叫做情世間;世俗講的是道理,叫做世間的真理。 |
《大道》是真實如一之道、也就是修煉之道、亦是一道、唯一真實的法界,也就是道的法界,真無為是一真法界的理體,是清靜無為的。大道圓滿頓速,修行功德圓滿,成道自然頓超迅速。 |
因之,靈子可在無形聽聞正法,而生出大智慧;有了大智慧,才能見到真諦的空理;見了空理,便能捨掉了煩惱,捨掉了煩惱心,才能得到寂滅的境界。在安樂的世界,即是不生不滅的境界,所具有的常者:不生不滅之體,恒常不變,沒有生滅。樂者:不生不滅、超越時空的真實不虛,如常不變之體,永遠寂滅,安閒、受用,無絲毫的煩惱。我者:不生不滅之體,得大自在,沒有絲毫的束縛。淨者:不生不滅之體,解脫一切的塵染,非常清淨等,常樂我淨四德。 |
◎修行靈子必須從1隨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2饒利眾生,使得法利。3等視眾生,不見其過。4三際十方,化生無盡。5了達法門,悉無錯誤。6既離癡亂,則能現諸相,同異圓融。7十方虛空,滿足微塵,於一塵中,現十方界,塵界交現,不相留癡。 8緣般若故、成無著行,六度中特別重視「般若六度」為 |
1布施~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能度慳貪。 |
2持戒~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異有情,戒能度毀犯。 |
3忍辱~生忍、法忍、無生法忍,能度瞋恚。 |
4精進~斷精進、修精進,求化精進,能度懈怠。 |
5禪定~身定、口定、意定,能度散亂。 |
6般若~生空智、法空智、一切智,能度愚癡。 |
上面這六種行,廣則萬行,可以從生老病死苦惱中,從此岸得渡到超越時空的真實不虛,如常不變,安樂彼岸的法門,茲將「六度」釋示如后: |
⊙布施以自己的財物,分施給別人; |
財施: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。 |
法施: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。 |
無畏施:不顧慮自己的安危,去解除別人的怖畏。 |
⊙持戒受持道法所定的戒律; |
律儀戒:規矩禮貌的戒律。 |
攝善法戒:奉行一切之善事。 |
饒益有情戒:廣修一切善法,以利益眾生。 |
⊙忍辱是忍受各種侮辱,而不起瞋恚惱恨; |
生忍:是忍受有情的瞋罵、捶打、凌辱等等,在忍耐不如意的環境中而不生。 |
法忍:是忍受寒暑、風雨、饑渴、老病等非情的禍害,對道師所說的法,信受不疑。 |
無生忍:是把心安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。 |
無生法忍:安住於無生的法理而不動心。 |
眾生忍:是忍受眾生的種種加害,而不起瞋恚的心。 |
⊙精進勤煉勤修努力向上; |
斷精進:勇往直前,不畏一切。 |
修精進:努力修習一切善法與道法,鍥而不捨須臾渡離。 |
求化精進:不但要自我淨化,而且要發大慈悲心,普渡一切眾生。 |
⊙禪定止息一切妄念,觀察一切真理,也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; |
身定:身體力行,勤修善法。 |
口定:寂然靜默,不談是非。 |
意定:攝心正念,清淨無染。 |
⊙般若謂通達真理的無上智慧; |
生空智:觀察一切眾生,都無實在的自體智慧。 |
法空智:觀一切法,都是緣起性空的智慧。 |
一切空智:聲聞、緣覺,知一切法的空相,含道種智,知一切道法差別相,及通達諸法空相,化道斷惑的智慧,為一切種智慧。 |
靈子修煉自性修行,是完全脫離了煩惱的繫縛,而通達無礙,諸法各有其不改變、不生滅的自性,不待道法制律,自性便受持 戒為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法道是實為依真實法門,以先天大道傳渡是「自然法則」來修行,能破除一切黑暗的明證,能破除一切愚痴的智慧;是沒有國度、教派、你我他的分別,真實證悟諸法相的實際理解清淨和無為的法門,一心一意歸向大道,把生命奉獻給大道,合掌就表示心專而不散亂,毫無雜念妄想,隨喜的念頭,真實的修煉,圓滿頓悟成道迅速;又是具有先天根基,生道不二,境智圓融,無相無為,一到清淨,猶如金剛一般堅固不壞,斷除一切最細微之煩惱,以明智慧堅固不壞,能摧破一切諸煩惱,以明理體廣大,能攝萬德,大道以勝行衣,亦稱「蓮華衣」或「盛唐裝」,有青、黃、赤、粉紅、白五種顏色,代表著蓮花出污泥而不染。放光是利益眾生靈,利益上上根器者,唯有天靈瞬間放光知法(是指能了知秘密之事相),虛空的體性廣大遍於一切處,並修煉到一切法緣起性空,無我無所。上上根器的修持者,有著一切敏銳的智慧,通徹天地無始以來,相續無窮無盡的道法,所以絕對要具有: |
●無分別心:普救一切,不但對一切人類拔苦與樂,甚至擴展至一切 有情動物,皆起憐憫愛護之心。 |
●無國度:大道是指寰宇的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,所以沒有任何分離的界域心。 |
●無教派:在有形及有情的世界,仍具有塵埃的垢土,須渡化凡夫俗子,而有意識的要義,這意識形成有形的萬法教門,自訂界緣;大道靈子本具有先天善根、慧根,一切修法皆依先天靈能、靈性、靈智,而順應天行,超脫世間法的入世、出世法,修行先天自然法門就必須祛除觀看門派的異見。為世界大同、和平共處,彼此相互磋益而增進心向,不問是非,祇為共通的團結、互助、合作,而努力不懈。 |
●無你我他心:大道靈子是應世倒裝轉世,墮落凡塵,被塵埃所染,一旦無法自拔,便被魔障所隱蔽而不自覺,是故修知了命,必須要有不生不滅之體,恆常不變,沒有生滅,永遠寂靜。安閒、受用、無絲毫煩惱,得大自在,沒有絲毫的束縛,解脫一切的垢染,非常清靜,方能了命,聽聞正法,生出大智慧;有了大智慧,才能見到真正的空理;見了空理,便能捨掉煩惱;捨掉了煩惱,才能得到寂滅的世界。在寂滅的世界裡,萬法能理體事相,互融互具,無礙通達,理即是事,事即是理,明理是無礙法界,諸法互攝,重重無盡,不相妨礙,一多相即,大小互容,舉一全收,具足相應,凡事無礙。 |
修行本信諸法不生不滅,清淨平等,無可願求,深解法性,不起生死之想,心無所怖,亦無所願,能除一切無明諸惑,願行皆具足,得分別寂靜法智及不可思議之殊勝妙功德。人生有出生時、年老體弱時、患病時、臨死時、與所愛分離時、與仇人見面時、所求不遂時,五陰的熾勝,蓋覆真性,死了之後,須再生的痛苦都要滅離,在森羅萬相的事物中,情與無情,千態萬狀,其形各個不同,有大小、高低、美醜、瘦肥、是非;這五種為其惡,離常離斷,離虛妄分別,如理而知,是為正智,心境皆寂,一如不生不滅的體性。 |
先天大道是週圍遍佈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,於一切法界,本具自性圓融無礙,行持修煉因所證的果位不同,而漸次精進;唯倒裝下凡修煉能入頓悟迅速,但煉成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智德不可思議,能證得成道者,乃先天利器者。 |
茲將先天大道靈子修煉除前所述外,應行持:以方便門,誠信、念、精進、慧、定、不退、護法、迴向、戒、願等,這些永生不變的心光為用,圓成一心,以圓成一心,履以成地,則一切皆治。心所涉知,俱得明瞭,皆得全意修行,皆無留礙,冥契妙理,行與靈同,氣息感通,成原始種,利人利己,心念同性,唯得其正,身心增長,有進無退,身靈具足,如童真之可貴,常養聖胎,使降靈種,即得靈體,智水灌頂,及應修煉。滿足自利,復須長養,利他功行,歡喜饒益,無嗔無恨,無盡無涯,離癡離亂,善現,無著,尊重,善法,真實的去行持修為;再以大悲心,救護一切眾生靈子,濟以悲願,處塔利生,迴此善行,向彼萬類,俱有化護眾生,離眾生相,迴無為心,正顯中道,歸趣本覺,迴入法身,無能懷者,本覺之理,湛然常住,能覺之智,齊於諸法。覺智週圓,無所不在,一切世界,遇恒沙河,自性功德,重重無盡,於諸聖地,起萬行因,依因趣果,不生不滅,十方眾生靈,皆我性俱,本來平等,沒有高下,依一切法離一切相,緣生無性,體即真我,諸法本空,心無縛著,於根塵中,得大解脫,性海圓成,心即法界,含攝週圍,量本虛空,靈子們所渡化的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阿修羅、人、天(天是指享受人間以上勝妙果妙)。 |
聲聞是指:
修「苦」:此身世苦。空:因緣所生。無常:因假假成,生滅無常。無我:因緣假成,無我體。
修「集」:抬集苦果。因:苦果之因。生:苦果生、相繼存在。緣:諸緣成就苦果。修「滅」:諸漏已盡,生死斷滅。靜:三毒皆無,此心不亂,有明照作用。
修「妙」:出離三界,無諸憂患。離:一切災害,皆已遠離。
修「道」:指八正道1正見:正確的知識和見解。2正思惟:正確的思考。3正語:正當的言語。4正業:正當的行為。5正命:正當的使命。6正精進:正當的努力。7正念:正確的觀念。8正定:正確的禪定;可至不生不滅如道契正理。
修「行」:由此萬行,達到不生不滅。出:由此聖道,以出生死。
修此法悟道的人,此法一般凡夫修至神聖;論時間,速者三生,遲者六十劫。 |
⊙緣覺是指依: |
無明〈貪瞋痴等煩惱,為生死的根本)。行(造作諸業力)。識(業識投胎)。色〈但有胎形,六根未見〉。入〈胎兒長成眼耳鼻舌身意的人形〉。觸〈出胎與外境接觸〉。受〈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〉。生〈再受未來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之身〉。老死〈未來之身又見老死,及天的苦、集、靜、道、貪、愛欲、瞋恚、無忍、愚癡、無明、驕慢自大、疑猜忌、執著於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之身,執著於身心,斷滅之見及常住之見,偏於有與無的邪見、謗無因果、壞諸善事、執持成見、非果計果、執著不正戒、非因計因,皆以已斬斷在無雲、福生、廣果、無想、無煩、無熱、善現、色究竟,證正道而得之果。 |
若見了法界、虛空界、無生界,證寂滅立得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、神足、漏盡六通,徹和密行;研習所修成的已經沒有一切壞習性而證得正果。 |
先天大道修行早已具足歡喜心、離垢心、發光心、焰慧心、大勝心、現前心、無生遠行心、不動不思議心、慧光心、受位法雲心,在此不斷勤奮不懈,努力修煉,漸開慧眼,成一切種智已屬聖位。能再精進,得甚深難知廣明智慧,清淨自分,威嚴不思議,明得善明日幢實相海藏,精妙金光諸神通〈靈通〉智德,大輪威藏明德,虛空內清淨無垢炎火開相,廣勝法界藏,明界普覺智藏,能淨無垢邊、無礙智通〈自性通達〉,無邊德莊嚴迴向能照明,光明普照智海藏,修煉能了達究竟的境界,乃日日不斷的煉就,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,得以法性無礙〈法性通達〉,當屬大智大德成道者。 |
在此,我們當知諸法的體性,真實如常,層次是我等的依歸之所,也是諸法所依歸之所,諸法的體性,毫無虛妄,沒有生滅的變異,沒有分別,離除生滅,法性常住,於真實不虛,如常不變的法位,諸法性真實到性理體同,隨處可見,言語能斷天地,心所到之處,能定滅不思,通達諸法。種種善惡行為,一切的煩惱、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、業障、苦障,許許多多的智慧,大都是不知修行,到何種階梯而執著。先天大道修行達到菩薩〈仙人〉的境界就是覺者,也就是正覺和遍知的大覺大悟者。而「正覺」是說所知正確真實,而無邪見妄執的錯誤。「遍知」是說對於宇宙無所不知覺。 |
⊙覺有三種認知:即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。 |
1自覺:是自己遍知正覺已超越三界凡夫。 |
2覺他:是先覺覺後覺,已修上乘天行,超越中下乘〈中下天〉,使眾生皆得知自己一樣的大
覺大悟。 |
3覺行圓滿:是自他兩覺兩利功德圓滿,已超越仙位〈菩薩佛果〉,而已成究竟的境界。 |
而且,在一般的修行中「先天修行者,在凡塵中不能脫塵,仍是被塵世所污染,而不能超脫」。有「凡聖同居」:凡夫與為了化渡眾生而現身說法的聖人,共同居住的住處。「方便有餘」:是中天以下〈即中乘〉沒有證得法身的仙人〈菩薩〉所住的住處。「實報莊嚴」:是正覺者的報身與地上仙人〈菩薩〉所居的住處。「常寂光」:是大覺大悟者的清淨法身,所示寂的住處。況且我們知道以神通力變化而出現的化身,功德的正覺與智慧的正覺,即是「報身」;覺悟而不動寂默,平等不二,不起顛倒,分別的自性境界,如理智所證得的真實智慧即是「法身」。 |
再者,自性身就是法身,他受用身與自受用身,都是報身變化而出現的現境,即是化身。應身也是化身,不過應身是指降兜率天,降生於世的上足、妙足、知足、喜足、入胎、住胎、出胎、修行成道、轉法輪〈如車輪旋轉〉皆是凡人修煉成為聖人 ,所搌摧一切的煩惱〈眾生靈子亦叫作轉法輪〉,進入不生不滅的境界。而「靈媒」祇是借體來居住為其所用,靈子們必須修煉到,已經能夠隨心所欲,斬除被受用與自願受用。 |
中下天〈中下乘〉的修行法,證得中天聖者的道法作根基,要有「八正道」,茲釋后:
1正見:正確的見解,離諸邪痴顛倒。
2正思惟:正確的思考,思考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、集因、生緣、滅、靜、妙、離、道、如、行、出的道理,引發正當的欲念。明瞭世出世間的因果,斷集證滅,離苦德樂。
3正語:正確的語言,對人常說真誠和善的話。
4正業:以正當的行業,來維持生命,不做不道德的事業。
5正命:正確的使命,修持的道心,要堅強,忍韌心要足,不能懈怠,要奮發圖進。
6正精進:正確的努力,修善斷惡。
7正念:正確的念頭,常憶念正道,不使思想行為錯誤。
8正定:正確的禪定,心安住于一境,不亂不動,身安於自然,能動能靜,捨棄我執。 |
修持能夠在微密奧妙,不可思議貯藏著無漏的真智,歡樂果實道理,心體、辯才、妙音、妙覺、妙法、妙慧,來知諸法之相,眾生之機,而說法斷疑。靈知時常住在其中,殊勝無比。 |
修行者因不知法身常住的德性,所以祇是觀察一切有為法的無常,或者不知諸法中,自有不生不滅的寂滅快樂,所以祇是觀察諸法的苦而已,也有者因不知有自在、無礙的真我,所以祇是觀察五蘊之空而已。 |
修持能知法身的理體,乃常住不滅,要破除對無常的執著,在諸法中,自有不生不滅〈超越時空的真實不虛,如常不變的境界〉之樂,所以要破除對於苦的執著,應知忘卻自己〈沒有實我〉,法身中自有真我的存在,所以要對於沒有實我的執著。 |
本來我們就有自性清淨心,是被無明蒙蔽之後,又開始漸除無明,漸息妄心,恢復其固有的本覺,得到徹底的覺悟,自然道生,永生不息。 |
開悟和得道,是要證得真行,覺悟真理,無漏真智,證悟各種果位的道法。尤其我們可以研究先知者〈預言者〉的見證,就可見一斑。 |
我們要了知一切諸法是緣生的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唯此獨實,不變不壞。宇宙萬有的本體,離諸一切之相,本源自性、法身,與萬法虛假的形相不同,故稱實相;實相身就是不生不滅,也就是法性、法身。超脫生死而得不生不滅,獲得神通、自性靈通、法性靈通;修行的方法之一,為了求證道法及尋師處旅行,修行人應捨棄我相及法相,並要時時不懈怠地體性煉就,實踐自性的願望,和在人世間身口意,所造作的業力皆祛除;行一步捨一步的修善,以供養諸神聖仙佛,永不退失上天的大行,修得圓滿,而證得無上境界。要有: |
一、融合不離的無形願望。
二、善惡業因,所招感的苦樂果報。
三、安助於世界,以保持道法〈『住持』壇院的師父、天人師、天靈師、天德師,更要真正的覺悟〉。
四、證悟了道的大智慧後,其大光明遍照於一切法界。
五、依心成就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。
六、正定離諸邪亂,攝心不散。
七、常住不滅,人人本具的真性(眾生迷而不顯,修行人要覺而證得),智慧功德的成就,應眾生之機緣,而變現出來的神聖仙佛。
八、有自在的神力。
所有的修行和證悟,是完全得道及成道的必要條件。 |
再說:天、人、阿修羅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都是凡夫位,色聲味觸法,第六塵能哀耗人們的真性,能染污人們清淨的心靈,使真性不能顯發;故必眼不視色,耳不聽聲,鼻不嗅香,舌不品味,身離細滑,意不妄念。慳貪能蔽布施,破戒能蔽戒行,瞋恚能蔽忍辱,懈怠能蔽精進,散亂能蔽禪定,愚痴能蔽智慧,要使之不生。而且惱、害、恨、諂、誑、憍,能污穢清淨心,其餘在前面大略都講述過,凡此種種使之不生,圓融無礙。 |
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遇覺世難,聞正法難,生善心難,生中國難,得人生難,具諸根難,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(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,究竟而無實體;空也是假和不實)、識(心對於境而了別),所以修行人自當深悟了脫。 |
凡夫執著五蘊假合之身的我,其實那是妄我;真正的我,本俱清淨心體,永遠真實不變的道理,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,離諸虛妄,其理永恆不變,真正究竟的覺悟,能夠觀察真實不虛,如常不變的道理,而破除妄惑的禪定。無字真言,乃是神通乘以上,是法身的之業,幽微奧秘,妙不可喻,非空之空,叫做真空,非有之有;有而不有,非如凡夫妄計之實有,叫做妙有;真空而能生萬法,妙有一切皆如,真正的解脫,無漏的智慧,即是仙佛的智慧;同等,亦是先知全能及預言的智慧。 |
行禪為動靜自如,此為先天自然行氣養息法,內心寂定靜息念慮,外心則自然變化而生,微妙的滋味,內在於煉心修性,以心傳心,著重於體性鍛鍊,縷縷不絕的妄念,完全要用智慧,以寂靜安慮來住心,必得喜悅。 |
一般眾生靈子的心一旦散亂,大體上來說,有五識不守自性,隨逐外境,念念變遷,意根馳動,隨逐外塵,起種種的分別。心生高下,念念遷流而不定。計我所蠱重之法,而不得解脫。棄捨上乘,憶念下乘,而不得寂靜。 |
修行初地得道,是有業通〈或鬼神通〉。業通是由鬼神及狐狸得來的通力;因他們是靠自己的業力而得有三通力:宿命、天眼、漏盡。這種通力天眼能知未來生死的因果;宿命能知過去的生死因果;漏盡能知現在煩惱的根源而盡斷之。 |
所謂神通:天眼通是指修得與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;有了天耳通的人,一切聲音都可以聽到;他心通是能夠知道他人一切心想的神通,有了他心通的人,便不想遭受他人的暗算;宿命通就是能夠知道自己在六道之中的過去生死,並知道眾生在六道之中的過去生死,有了宿命通的人,過去生死中的事,都能回憶,瞭如指掌;如意通的人,凡事都能隨心所欲,諸如鑽入天地,移山倒海,撤豆成兵,呼風喚雨,騰雲駕霧,都不成問題;漏盡通的人,凡是一切的煩惱,障礙的根源都能盡斷,而無任何的雜念在思惟。這些不但知道而且明瞭叫做明;不但明瞭而且通達叫做達,也就是全部已修通達,叫做「六達通」。 |
而先天大道除上面所說的六達通之外,還有靈能通〈亦稱自性通〉,此乃能知修行者的修煉,已經達到何種境界,歸位何處,是否墮入六道輪轉,何時轉世,到何處落地,或者歸位是否有所依歸也!另一種為法性神力通〈亦稱法性通或法性自靈通〉乃是能透徹天地間的誘因及將來世。道行深厚者,了透深度可達未來世數十萬載,能知天上、天下之變數。 |
修行其智慧功德平等覺悟,猶如每月十四日的月亮。證得智德不可思議,猶如每月十五日的月亮。至高無上的正覺,即是契合真理的智慧,必須到灰身滅智,將入無餘超越時空的真實不虛的境界〈滅度、寂滅、圓寂、大寂〉時,那最後剎那的心,堅定『誠、信、行』永遠不變。 |
修行人有萬有永恆不變的真體,沒有身口意三業的乖角,大家共同破除見解上的迷惑錯誤,及思想上有著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煩惱上的迷惑錯誤。 |
同證無為的真理,不著人、我、法相、心靈的性海智慧,能通達真理的無上妙慧。而智慧有如船隻一樣,能渡人生死的大海,得到了正定的功夫,就能將船上的人,從出死的此岸,渡到不生不滅的彼岸。修行者,修得有成就的時候,不坐不臥、從早到晚、又由晚到天亮,不是行走,就是站立,每一期大約九十天以上。 |
修道就是可以召感人天果報的福業,更可以成就仙位佛果的就是道業。先天大道修持與修行本來就是與生俱有的靈力、智力、善力之眾生靈子,能夠一同學道、成道、供養神聖仙佛的道場、壇院,我們自己一定要安住於空的道理,再向眾生靈子們勸說點化;且必須具足慈悲、智慧、同情救拔他人痛苦的心,願給一切眾生靈子安樂的心,也就是仁愛心的無限擴大。 |
渡人脫離苦海,有慈悲的光輝。所謂「慈」是願給一切眾生靈子安樂;所謂「悲」是願拔一切眾生靈子痛苦;有慈悲心的人,所獲得的是福常隨身、臥安、覺安、不見惡夢、天護、人愛、不毒、不兵、水火不喪、在所得到死昇上天〈亦即梵天〉。 |
靈子們要深明事理的德行與智慧,必善知他心,無礙「天眼」深入過去際,無礙「宿命」深入未來際劫,無礙清淨「天耳」安住無畏神力,分別一切言音,出生多到無法計算,無礙他人心中設想現在未來際,無礙心隨如何,無礙一切雜念障礙,色身莊嚴一切諸法真實,一切諸法滅定;在世間法所說的,是知一切境界業報,知一切境界寂妙,知一切所緣,唯一相能以妙音聞十方,普行壞染著心,能以方便受生,捨棄想受境界,知一切法,無相無性,知眾生靈子緣起,本無有生以無著心,濟渡眾生靈子,遵循修煉的功德,能究竟不忘失大道。隨順和合、長養諸善根、究竟修行、永出生死、長養能知法性的智慧,也就是漏盡人的智慧〈正覺〉廣為修煉,得一生補處,信心不疑,離正教轉倒。 |
我們要有晶瑩銳利的心覺了法性,化渡眾生,莊嚴世界中,用善根迴向,奉事師承,實證諸法,廣行忍辱,永生修行,自行滿足,也要令他願滿。修行者修煉道法不可思議,以其智來自心中微細的妄念,即一切法的起源,故法亦是心,是空、是假、是中。若是上根人,即能悟入超越時空、不生不滅的妙心,就直達清淨之本源。 |
中根人是未能得真證,發求取正覺,成仙佛道的心,是上求正覺,下化眾生,善巧安心,修行止觀,以方便善巧安住於一心,要以一心觀諸法緣生性空,法相皆空,無虛妄,諸法皆不離心識所現的智慧遍破,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的情勢,然後乃能得證。 |
尚未入法性時,能了別煩惱、生死、慳貪、毀犯、瞋恚、懈怠、散亂、愚癡等為塞,求取正覺,不生不滅,並以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等為通達。 |
尚未達真性時,就該知『道』的法門,必與我不相應,此當一一調試,有三十七科道品採擇,是於自己的根機,修之以入道。 |
最下根人,必有迷事粗惑的障礙,如能修成了別煩惱、生死、六蔽,而布施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等行持,以對治事惑,得助開真正道理。修行乃至證果的位次,如實了知,能安忍,祛除障礙轉為智慧啟開,神智爽利,於內外障礙,悉皆斷除,惟有法愛存在,若斷法愛,即能處理真正中道。 |
諸眾生靈子們要能夠摧破一切的煩惱惑業,具足淨信、慚愧、安住律儀、慈心、悲心、喜心、捨心、俱正皈依;具足常住寂靜,體性真實如常,諸法所依之處,毫無虛妄,沒有生滅變異,沒有分別心,即離生滅,法性常住,於真實如常的法位,諸法性真實達到極點,理體遍於十方法界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 |
依自己修行的力量,其心要完全脫離了煩惱的繫縛而通達無?,一切現象的本體或一切心相的性體,都能如實親自證悟和體驗,本具的心,自性清淨。 |
信仰大道的要義而行持的人,現世就能具足無上的功德。 |
在聲聞、緣覺(小乘)的修行方法上,求福德,皆為自調、自淨、自渡。 |
持戒是自調,修禪是自淨,智慧是自渡;再說,自調者為正語、正業、正命;自淨者為正念、正定;自渡者為正見、正思惟、正方便,此乃凡夫修行之法。 |
諸眾生靈子歸投依靠靈性的,是追求真理,此乃皈依心;歸投依靠先天的指導而求得真理,此乃皈依法;歸投依靠引導而正信大道,此乃皈依道;同時並把生命奉獻給大道,且要悟持人死之後,身心斷滅不復再生的邪見;堅持身心常住永恆不滅的邪見,斷除一切貪嗔痴的煩惱。以『德』薰身而修行,斷除自身的戒食,不得間斷,更應不斷勤加煉體,梵音相傳,行、住、坐、臥、動靜自如,不能執著,濟世渡人,才能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。 |
心性本來不二,不過有真妄、動靜、昏明的不同,性就是本性,也就是未動心前的心,譬如水。心念也叫妄心、幻心,包括各種感受、印象、思維、認識等思想現象,譬如波。水與波同是濕性,也叫做陰性,本來不異,但波是動相,水是靜相,波動則昏亂,水清則月現,這樣的水與波又是不一樣,所以心與性是不一樣。而本性的大我,祛除了凡夫的妄我,才能歸入本來的性我。本性所具有的理性深廣如海,其性本空,沒有真實的自體可得,它是永恆不變的,瑜珈乃是本性之德,性是無為法,而一切法相顯現於外,可資分別的形相,諸如身、口、意所有的動作,皆為有為法。 |
修持戒律是防非止惡,不但惡事不可做,就是惡念也不許有,又名清涼;因人能止惡行善,則必心安理得,俯仰無愧,故心無執熱惱而得清涼,恪守戒律的操行莊嚴,以德為香;而戒律的差別,乃是因果位及修煉的境界不同,最多者有三百五十六戒,修行戒律的潔白,可以莊嚴人身,好像晶瑩可愛的寶珠,授戒的道場。今生得生人間,前生受持十善道者;今生得生天上,乃是功德所致,堪能受戒的久,受者體中可以得到,防是非、止惡念的功能,此戒禮屬色法,但因外表無相,故有名「無表色」。 |
持戒是戒止惡行,清淨心則安,心安則可定。持定是定心一處,可關照分明而生智慧,持慧是破妄證真。能對治之毒,成就果位;再則,戒者防身之惡,定者使心不亂,慧者破妄證真,解脫離繫縛,而證不生不滅的境界,所起的智慧,修戒定慧的因,解脫為果。 |
定住於一境而不散亂,是禪定的力量,能破除一切的亂想,如定心湛然,猶如止水,常住不變的形相,能生一切的功德;散亂者,心常攀緣於六塵之境,所以禪定與智慧是一個非常肯定的答案,善的定業,定受樂果;惡的定業,定受苦果。收攝散亂的心意為定,觀察照了一切的是理為慧。以定、慧的二種方法,來配於吾人左右手,左手是定手,右手是慧手。 |
有了睿智,也就是確知諸法真相的智慧,智慧有消除煩惱的力量,有如日光能照明一切黑暗;通入智慧的法門,是修行人把智慧當作生命,它是決定不變,因契合諸法的實相,產生智慧的火炬,照明世間的險難。 |
一切因緣,是事物的相涉關係,有助緣、攀緣、節緣、眾緣和合而成,信有因果報應的事實,叫做緣事;若信非因非果法性之妙理,則叫做緣理,所謂緣理叫做觀念真理,而與眾緣和合而生起,也就是各種條件和合而生的意思。一切有為法,都是由眾緣和合而生起,其性本空,沒有真實的自體,所以叫做有為法。 |
靈子自己本來的心、身、地位、導師、本體、誓願,皆是無為諸法的根本,本來就具有的覺性智慧;本來的面目,就是所證得自己心性本分的無字言語(禪語),本來的自性,一旦離開了,一切煩惱和染污,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,世間的一切事物,都是空假不實緣生如幻,所以說本來無一物。 |
修行正法之士,就是修煉大道和渡化眾生靈的大聖人;去做主要的功夫叫做正行;幫助的功夫叫做助行;精修有得,叫做證果。 |
福德是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,外修事功的有漏善的就是福德;內證我性無漏智才是功德,福德、功德俱修俱足,才是出離生死苦海,乃至仙佛作祖之道。招感物報的業因,即是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。 |
奉養對上含有親近、奉事、尊敬的意思,對下乃是表示布施、憐惜、愛護的 意思。
修行人心想出離患難重重的色〈色蘊物質〉的牢籠,於是捨色想而緣無邊的虛空,做到無相應。
修行人厭棄外在的虛空,於是捨虛空而緣內在的識,做到心與識無邊相應。
修行人厭棄其識,而觀心識無所有,做到心與無所相應。
修行人無瞑想〈非想〉,又非無細想,做到無所愛樂與清淨無為的境界。
修行人在世間的一切事物,都是由緣和合而生起的,但知並非本來的自性。
修行人在此塵埃世界,理解道法先斷惑而後證果,而知非本來的自性。
所以眾生靈子需知虛空無為,乃是虛無形質,空無障礙,沒有因緣的造作,皆是真理。 |
渡化眾生靈子之時,要有總持不忘,說法無畏。盡知法樂,和知道眾生靈子根欲性心,說法無畏。善能問答,說法無畏。能斷物疑,說法無畏。尤其靈子都是具有頓悟的根機,但因心勞塵境,不淨不實,厭苦求樂,不但不能自渡,何能渡他人;或者能自渡兼渡親屬,此亦非靈子的行持法義。我們是要自渡,且能普渡眾生靈子,才是根本之道。尤其我們的本來就有自性清淨心,是被無明蒙蔽之後,又開始漸除無明,漸息妄心,恢復其固有的本覺,終於得到徹底的覺悟;就是必須在意、樂、善、捨、信、勤、念、戒、定、慧,能夠斷惑證實,體悟到自性的圓滿。
修行人最基本需修煉到頭上沒有枯萎之相,不能在無縫的天衣生出污垢,不能在身體上流出臭的氣味。兩頰之下不能有臭汗,這些是對自己的寶座,初生不樂的感受,陰陽眷屬也是一樣會厭離而走開;這是基本煉體上不可或缺的,煉到遍身香氣佈滿,遠近皆能聞得,所以勤加煉體,對本身是絕對有益而無害的。 |